2025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举措是( ))
摘要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6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支撑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国民经济。已建成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然而,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6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今后的任务仍然艰巨而紧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专利申请量急剧增加。 2014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23.3万件,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大量关键零部件、系统软件和高端设备基本依赖进口。例如,2013年,我国80%的芯片依赖进口,进口总额达到2313亿美元,同比增长20.5%。进口量超过原油,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够。他们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是缺乏重大突破和颠覆性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基础研究比重不足5%,仅为发达国家比例的1/4。原来隶属于各工业部门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更多的资金、人力和管理开始从共性技术领域转向应用技术和商业化领域,不再从事共性技术的研发。通用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主体弱化。同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评价机制和利益取向不同,各自创新活动的目的严重分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产学研合作尚未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由于创新能力较弱,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要完善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创新能力和重点领域,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图1 2012年各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比较(单位:%) 2、产品质量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我国制造业竞争力不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发展不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已成为劣质的代名词,严重损害国家信誉和形象。首先,我国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的整体水平不高。国家监督抽查中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出口商品长期位居境外通报问题产品召回数量之首。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以玩具生产为例,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即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全面实施一年后,欧盟RAPEX共通报并召回中国大陆生产、出口欧盟国家的玩具产品498件,每件月。超过20款中国大陆生产的玩具因质量安全问题被欧盟RAPEX通报/召回。
其次,中国企业在品牌设计、品牌建设和品牌维护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品牌发展滞后。 2014年,世界品牌500强中,我国大陆仅有29个品牌入选,远低于美国、法国和日本。三是标准体系整体水平不高。据统计,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比不足0.5%。标准更新速度慢,“标准年龄”是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两倍以上。四是我国行业龙头发展水平与我国制造强国地位不相称。 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34.3万户,工业增加值达21.07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国大陆工业企业仅有36家进入“世界500强”,龙头企业对工业增长影响力不大。贡献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要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质转变。图2 2012年各国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3、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我国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导致对资源能源的旺盛需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而且,一些地方和企业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来获取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导致能源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据英国BP公司统计,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国的2.4倍、日本的3.65倍。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成本低,资源环境价值尚未体现,市场机制不能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环境要素的基础性作用。环境监管不到位、违法成本低也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35.9日,为1961年以来最多。华北中南部至江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雾霾日数在50至100天之间,部分地区超过100天天。《2013 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我国地下水水质较差和极差的总比例约为60%。要大力开发和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建设高效清洁低碳的制造业。循环绿色制造体系,促进资源利用绿色低碳。改变。图3 2012年各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对比图4 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优势,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快速形成生产力实现规模扩张,依靠投资拉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产业发展仍缺乏整体协调,区域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从产业结构看,我国制造业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技术密集型产业较低。钢材、电解铝、平板玻璃、水泥等供应能力大大超过需求。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也开始显现产能。未充分利用。据统计,2014年我国新投产高炉24座,年设计产能3500万吨,且产能还将持续增强。但目前仍有30-40条生产线在建或规划,新增产能仍在以10%的速度增长。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等低端服务领域。许多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直接影响向服务业转型的程度和效果。
在集群发展方面,一些传统产业集中度较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发展仍缺乏“全国一盘棋”的整体协调机制。要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优化制造业布局,逐步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结构转变高端化、服务化方向。 5、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不够深入。信息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是建设制造强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就是创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在迈向工业化的过程中抓住机遇。取得领先地位的重要条件。但我国信息化水平仍不高,两者融合仍有巨大潜力可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 2012年,我国网络就绪指数(NRI指数)为4.03,低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从2013年的第51位下降至第58位。生产方法和工艺低。大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处于初级或部分应用阶段,不同地区、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保障的高端核心工业软件主要依赖进口,信息化、信息安全相关领域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开始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应用为特征的制造业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的新阶段。例如,德国的制造水平和信息化发展水平领先世界,并开始推进工业4.0战略。按照德国的分类标准,我国工业企业整体处于2.0水平,需要弥补工业2.0到3.0的差距,以实现向4.0方向发展。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者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促进我国制造模式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转变。转型“中国智造”。图4 2012年各国网络就绪指数(NRI指数)对比图6 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管理能力不足。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鼓励企业“走出去”,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路径。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107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近40倍,境外中资企业超过2.5万家。然而,我国工业企业“走出去”战略仍处于起步阶段。从投资规模来看,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仅占全球的2.5%,相当于美国的10%左右。中国的海外净资产相当于日本的一半左右。从产业类型看,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等能源资源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仍有巨大发展潜力。许多企业缺乏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和人才储备,缺乏大规模投资管理和大规模资本运营管理经验,对国际市场变化的反应也相对滞后。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普遍对各东道国的投资环境、法律制度、文化遗产、外资政策要点等以及投资风险缺乏深入了解。另一项统计显示,我国海外矿业收购失败率高达70%-80%,这说明我国在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增强全球管理能力方面任重而道远。
要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开放新领域新空间,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总体而言,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如果能够加速,将推动我国制造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无法承受,而且会错失重要战略机遇。我们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加快我国制造业由大向强转变。